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術前存肌金,術後不怕沒本花

是否需要開刀一直都是許多醫生和患者討論的點,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都在患者身上,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擔心開刀會造成其他後遺症,或是開刀後要花時間恢復,害怕恢復狀況不如預期等原因而陷入天人交戰,今天由王凱平醫師來為大家提供一些遇到是否要開刀時的評估依據,以及術前、術後的相關建議,讓您不再迷惘。 


我該怎樣決定是否需要開刀?
王醫師說明,醫師會先判斷患者是否出現開刀的適應症,有些適應症會建議需要立即開刀,有些則可以視狀況決定。患者也可以參考醫師說明的後遺症發生機率、嚴重性、以及發生時間點去思考要不要動刀。
王醫師舉例,像是前十字韌帶或退化性關節炎,後遺症產生的時間點可能都要好幾年後,若是選擇不開刀,有機會藉由保守治療去改善症狀,延緩後遺症發生。就不見得一定要會開刀。又如腰部椎間盤突出,如果出現下肢癱軟無力、失禁等情形,就會強烈建議一定要開刀。
 

術前不動事倍功半,存起來花事半功倍
王醫師以自己擅長的肌肉骨骼領域做說明,當患者一但決定要動刀之後,建議可以安排時間,藉由專人指導,在受保護的情況下,做些適度的運動訓練,讓身體在術前維持好的肌肉品質,聯新運醫在這部分會由運醫老師進行一系列的評估及檢測,推估術後可能會需要的復原時間及程度,再依照術前患者當下的身體及運動狀況,設計術前的訓練內容,常見的訓練內容為患部周圍的肌肉訓練、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深層肌群穩定度訓練等。

王醫師表示,術前先從事訓練是近年一直提倡的觀念,若選擇在術後才重新鍛鍊,可能會事倍功半。因為術後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臥床無法正常活動,或是有些人覺得術後要乖乖不亂動,這些狀況會導致肌肉量減少及肌肉關節功能下降,甚至可能連帶影響患部附近的部位,讓整體的活動度受限。一但活動度受限,復健在做動作時角度就會不完全,進而導致肌肉的收縮也不完全,整體的動作效益就會降低,除了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患者期待的狀態外,甚至有可能造成其他的傷害;若是術前先有基本的訓練量支持,有助於術後的評估及訓練安排,對於恢復是事半功倍,王醫師打趣的說:「就是先存好錢來花啦!」


我們期望可以更好,但我們先把目標擺在跟以前一樣好
「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談到術後恢復,王醫師有自信的說出這句話。手術後大部分的患者都想盡快回歸正常生活,王醫師建議,患者可以仔細評估術後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願意付出的時間,確定之後當然就是為了達到這個期望而努力付出,這也是聯新運醫的優勢—客製化,可以依照客人的需求及目標,設計不同的課程,有效幫助患者達到目標,並且縮短恢復期,最多甚至可以縮短整個恢復期的三分之一。王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多數的情況下,術後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 0~1個月:重點在盡可能緩解術後疼痛及發炎的情形,並且維持正常角度
  • 1~3個月:重點放在建立基本的關節活動度,並可以開始從事無負重的行為
  • 3~6個月:希望開始達到能日常活動的強度,慢慢開始從事衝擊少、量少的運動
  • 6個月後:回場準備,開始加入肌力訓練,若是希望達到的強度要更高,當然花的時間也會更長
過去在各個恢復階段轉換時,可能只是使用基本的檢測或是問卷評估,但聯新運醫有規劃完善的運動檢測,能幫助患者在轉換階段的過程中確保安全性及避免二次傷害發生的機率,無形中也會增加患者的信心,有些方案更有提供回場測試,確保患者當下的能力及身體素質是可以回到運動場的,對於運動員或是運動愛好者也是種保障。

最後王醫師提醒,術後恢復沒有捷徑,每個人的年齡、身理、心理、努力程度等都會影響到,但遵守幾個原則,基本上都能在時間內恢復,第一步就是不要不敢動,實際做了才知道有沒有幫助,但也不是盲目的動,必須充分配合專業人員的指示,並且在結束後勇於溝通並表達想法,才能讓整個訓練計畫可以朝對的方向修正及前進,我們期望可以更好,但先把目標擺在跟以前一樣好,相信自己,也相信專業,放心把自己交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