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輝煌成績一路走來也並非順遂無虞,尤其今年,對陳奎儒來說更是煎熬的一年。不慎在 11 月全大運期間拉傷左小腿的他,即因筋膜撕裂傷提前結束本年度賽季。目前正積極治療與復健的他,面對本次幾乎可以說是生涯最嚴重的運動傷害是如何共處的呢?透過專訪帶您一窺究竟!
大器晚成亦能「跨」出巔峰
若要用一句話形容陳奎儒的田徑生涯,大概沒有什麼比「大器晚成」更為貼切了。已有 18 年田徑資歷的他,其實原本是短跑專項,後來因為身材被教練相中,才轉往跨欄項目。只是,在大學之前成績一直不甚理想,期間也不乏傷痛困擾,直到進入國立體育大學正式接受專項訓練,表現才逐漸有了起色。
2017 年世大運,陳奎儒以 13.55 秒的成績刷新了當時的全國紀錄並奪下銀牌,自此一戰成名。隔年 2018 年,印尼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他再度以 13.39 秒的佳績,獲得台灣睽違 48 年的男子 110 公尺跨欄銀牌,並再次打破自己所保持的全國紀錄。2019 年,勢如破竹的陳奎儒,於台灣國際田徑公開賽不只成功摘金,更將全國紀錄推前 0.05 秒,寫下 13.34 秒的歷史新猷。接連的突破,不只將陳奎儒的跨欄生涯推至巔峰,亦奠定了「台灣欄神」難以撼動的地位。
學習與傷痛共處,欄神也要修的課題
作為菁英運動員,在密集的訓練與高強度的競賽下,常需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陳奎儒也不例外。「跨欄是一項速度與力量兼具,且需要極高專注度與技術取向的運動,過程中一旦有地方沒有發揮好,就很容易造成肌肉、腳踝過度負荷而導致受傷。」然而,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運動員受傷多半都是源自於狀態不佳,談到過去比較嚴重的傷痛史,陳奎儒無奈地表示自己幾乎都是在「狀態很好」的情況下發生。
「印象中比較嚴重的三次,一次是在 2015 年全運會比賽前,當時練習的狀況都很好,但可能因為天氣比較冷,熱開的肌肉在低溫下快速收縮,導致肌肉拉傷;另一次則是在 2018 年亞運前,因為狀態調整的不錯,跑起來速度很快也很流暢,但跑到一半突然感覺一陣疼痛,檢查後發現也是肌肉拉傷;而第三次,就是今年 11 月的全大運,原本是分組第一晉級決賽,結果決賽前熱身不小心拉傷左小腿,但跟之前不一樣的是,這次是筋膜撕裂傷,經醫生評估後只能選擇棄賽,而這也是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語氣中難掩失望,陳奎儒娓娓說道。
眼看距離達標東京奧運只差一步,卻在狀態最佳的全大運意外受傷,甚至只能黯然退出 12 月的 B 級奧運積分賽—全國田徑錦標賽,心情想必大受影響。「跨欄就是這樣充滿變數。」簡單一句話看似遺憾,但某方面卻也是種坦然。問及傷後心境,陳奎儒分享,剛開始確實會比較擔心,很怕受傷後就不能繼續比賽,但後來接觸到運動醫學,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自己在心態上也學會調適。
「以前會去懊惱、鑽牛角尖為什麼會受傷,但現在反而會告訴自己,是因為身體能力更提升了才會受傷。像很多頂尖選手,在經歷低潮或受傷後,往往都能再創造更好的成績,所以我會鼓勵自己,只要能夠克服,或許接下來我也能有更好的表現。」
無後顧之憂專注訓練的後盾—運動醫學
所謂運動醫學,顧名思義就是將運動更具科學性的融入醫學領域,除了直觀的如何預防、治療運動傷害,亦包含如何透過科學化的檢測去量身客製運動處方,並給予適當的訓練建議來提升表現。除此之外,運動心理諮商、輔導也是運動醫學的一環,是一門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適用所有運動愛好者及頂尖運動員的專業領域。
幾年前開始接觸到運動醫學的陳奎儒,因緣際會下成為聯新運醫的贊助選手。「以前受傷只知道冰敷、熱敷或做做超音波,反正只要覺得不痛就好。接觸運動醫學之後才知道,其實除了治療,想要加速恢復,找出並加強身體弱項也很重要,尤其對於運動員來說,訓練的每分每秒都很關鍵,若能用更有效率的方法重返賽場,不僅可以維持訓練週期,還能提升運動表現。」滿是心得的陳奎儒細數說道。
至於運動醫學具體是如何進行的呢?陳奎儒以科學化檢測舉例分享。「曾經做過像是 Redcord 紅繩懸吊系統的功能性檢測,主要是要找出身體中較弱或失衡的環節,進而加強訓練;另外還有像是等速肌力測試,測試肌肉最大的收縮能力等。簡單地說,就是讓你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告訴你可以做些什麼。像前面提到 2018 年在準備亞運的時候有肌肉拉傷,後來透過運動醫學做了一些復健治療,大概只花了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就恢復正常訓練,最後也跑出破全國的好成績。」
與聯新運醫亦師亦友的陳奎儒說,目前大概是每半年至一年會安排一次科學化檢測,在訓練與課表的規劃上會以教練為主,運醫搭配為輔,中間若有比賽會在調整週期時溝通目標,並以定期條列式回報的方式去做檢視交流。
儘管運動醫學的觀念還不是那麼普遍,但有句話說:「交給專業的來」,尤其面對受傷低潮,許多人往往都會陷入「什麼時候才會好?」或「不知道能做什麼」的黑洞裡,若要問運動醫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無疑就是一劑強心針。「交給他們,你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訓練,自己也會更有信心去拚比賽。」陳奎儒用親身經驗下了最貼切的註解。
放眼未來,超越 0.02 秒的夢想
最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近況,陳奎儒表示,目前受傷狀況復原情況良好,也已經能夠正常行走並從事靜態訓練,待肌肉量與肌力回復,再過一段時日就可以重返跑道,接下來也會專心準備冬季訓練,並展望明年賽事。
「當然,重點還是會放在東京奧運上,畢竟台灣還沒有人出賽過 110 公尺跨欄項目,所以會積極爭取參賽資格。雖然距離達標還差 0.02 秒,但對我來說,0.02 秒只是一個過程,自己的目標早已遠超於此,無論是進入決賽或是站上頒獎牌,不斷突破才是我更看重的結果。未來,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夠跑進 13 秒內,成為繼劉翔之後的亞洲第二人。」
外表看似木訥,談起跨欄卻滿是堅定,如同陳奎儒在社群簡介上所寫下:「沒有跨不過的障礙,沒有創造不了的歷史,未來無極限。」帶著不服輸的拚勁,期待「台灣欄神」傷後復出的再發光,也祝福他能一舉跨進奧運、揚名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