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了該怎麼辦?」因為傷痛尋求協助的你,每每提出這個問題,相信多半都會得到:「受傷就該多休息」、「不要亂動」等直白回應。的確,在傷害發生的第一時間,為了避免疼痛加劇,或許這是當下最理想的處理方式,但若想要更有效地幫助傷後恢復,其實「正確的運動」才是最好的良方。本篇特別請到脊椎傷害專長、聯新國際診所的楊醫師來幫大家破解迷思!
![]() |
聯新國際診所的楊琢琪醫師。 |
局部、整體大不同,休息並非完全不動!
關於受傷該不該多休息?楊醫師表示,這個問題可以分幾個層面來探討,其一是「傷痛的成因」,其次則是「休息的方式」。「怎麼受傷」會決定後續的處置方式,常見傷痛發生的原因,一種是意外或外力所造成,也就是傷害本身與身體運動方式沒有直接關聯;而另一種則是因身體使用慣性所致,例如身體運用不適當所造成的拉傷、扭傷等。
一般來說,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傷害,若處於急性發炎期,也就是有明顯紅腫熱痛的情況,適度休息確實是必要的。「但所謂的休息,依照受傷的情況與部位,其實還可以分為『局部休息』和『整體休息』。」楊醫師進一步地分享。
顧名思義,局部休息指的是減少受傷部位的活動,讓它有修復的餘裕;而整體休息則是指除了受傷以外的其他地方也都停止活動。常說的「受傷就該多休息」,精確來說是指局部休息,例如腳踝扭傷,急性期減少腳踝的活動;但許多人對於「休息」的認知,卻是「完全不動」、整體休息。你可能會好奇兩者的差異,楊醫師舉例分享:「試想籃球員常見的『手指吃蘿蔔乾』,當下所謂的休息,本是減少那一隻手指的關節活動就好,但若把休息解讀為全面停止訓練,甚至躺在床上都不動,就太不合理了!」
至於該休息多久呢?凡事過猶不及,太早進行活動有礙受傷組織的癒合,然而過度休息則會影響神經肌肉控制、惡化動作品質、拖慢復原的進度。因此,楊醫師建議,待患部已進步到低度疼痛(疼痛分數3、4分以下),即可逐步加入動作復健及運動訓練計畫。若對於身體的復原狀況沒有把握,仍然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協助。
傷後恢復的動作復健,掌握「輕、小、慢」三字訣
為了恢復原有的活動機能與表現,並避免傷害再次復發,針對傷後不同階段的對應處置也相當關鍵。楊醫師表示,受傷後組織的恢復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發炎期、增生期,以及重塑期。
第一階段:發炎期
受傷後常會因為急性發炎反應,伴隨紅腫熱痛等症狀,此時期主要會以控制症狀為主,透過設備或藥物,如電療、紅外線、超音波、止痛藥等方式,將發炎期的疼痛控制在患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以避免影響患者的其他身心機能。
第二階段:增生期
增生期是受傷組織開始生長癒合的階段,此時期會採用一些暫時性的手段,讓新生的組織可以獲得短期支撐,如護具的使用;接著再逐漸加強軟組織和關節活動度,並提升相關肌肉的肌力。以腳踝扭傷為例,增生期雖然還不適合讓腳直接跑動或起跳落地,但可以嘗試做一些低負重、較溫和且小範圍的關節活動,例如讓腳踝懸空,進行彎曲伸直、內外轉等訓練。
第三階段:重塑期
重塑期的恢復重點基本上與增生期的方向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會漸進式的加重,例如增加活動範圍、提高承受重量等。主要都是希望可以藉由適當的刺激,讓組織恢復原有的強韌度,以避免反覆受傷。
由於每個人復原的情況不盡相同,楊醫師特別提醒,傷後恢復的活動過程中,如果仍有疼痛感出現,可以觀察疼痛程度及表現。「只要疼痛程度沒有加劇,且處在低程度的範圍內,基本上都屬正常現象。」除此之外,若想降低動作中的疼痛感,在活動過程中亦可把握三字訣原則,分別是「輕」,意指力度放輕;「小」,先從小範圍活動開始;「慢」,從緩慢的速度開始練習動作。切記不過度、不勉強,才不會因此適得其反。
![]() |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提供完整檢測與評估,協助安排運動訓練內容。 |
比起休息到好,你更應該運動到好
理解到休息不應該是完全不動以後,你可能會疑問,那到底該做些什麼呢?楊醫師說,對於動作經驗比較不足的人,在恢復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各種「不確定性」,許多人在這樣充滿疑問的情境下,很容易就會陷入「不動總比亂動好」的認知,而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推廣運動訓練的目的,用意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患者,讓他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以及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有助於組織修復,並幫助神經肌肉控制重新建立。
擅長脊椎傷害診療的楊醫師分享,一般慢性或退化性問題,其好發的原因有二,一個是活動太少,另一則是活動不平均。「以椎間盤疾病為例,椎間盤的循環是需要靠壓力改變,有活動才能將廢物排出、並使養分進來,若長期活動量不足就會導致循環失調,進而產生病變問題。而活動不平均則是過度仰賴使用脊椎的某一段、某一節,而其他區段的脊椎卻沒有一起工作。如果本身已有前述的這兩種傾向,若又遇到突發狀況的挑戰,例如要閃避撞擊,很容易就會導致脊椎受傷,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運動訓練上我們就可以採用多面向完整的活動,去幫助動太少的區塊能夠積極地參與動作。」
至於運動訓練會有哪些內容呢?「從運動訓練角度來講,首先會先做動作檢測,評估需要加強的部位;再來就是身體的力線串聯,根據檢測結果去安排運動訓練的內容,實際執行後,視情況做訓練微調,最後整合評估成效。」楊醫師細數說道。
雖然運動訓練有助於刺激並活化肌肉組織,但楊醫師也強調,能不能獲得理想的成效還是要視個案而定,若日常生活中患者仍維持舊有的活動慣性,其效果必定會受限制,因此若有相關需求,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協助。
![]() |
調整動作模式才是真正治本。 |
光靠復健可不夠,調整動作模式才是真正治本
除了休息,復健治療也是許多人在受傷後會選擇的恢復管道之一。對於電療、熱敷、徒手治療等「被動式」療程,楊醫師表示,由於身體本身還是有一定的修復能力,因此透過這類被動式的輔助去舒緩疼痛的感覺,確實有一定幫助。
「但回歸根本,被動式的復健治療並沒有辦法改變動作模式,例如腳踝扭傷、膝蓋韌帶拉傷等,這種與外力無關,完全是因為動作模式致使的傷害,即便當下的疼痛透過復健治療獲得改善,但若患者本身還是維持原本不理想的動作習慣,未來同樣的傷害還是有可能會再次復發,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傷痛。因此,受傷後除了復健,學習正確的運動訓練,才能真正治本。」
要活就要動!預防更勝於治療
近年來,運動已不單單只是要強身健魄、維持健康,更是預防傷害、幫助傷害恢復的最佳方式。正所謂「要活就要動」,楊醫師認為,運動除了可以讓身體結構保持好的循環,當各部位協調性、靈活度維持在一定狀態時,面對突發的緊急狀況也比較能夠及時應變。除此之外,人體天生存在著「用進廢退」機制,缺乏運動會導致機能退化轉弱,長期下來就容易僵化,進而衍生傷病問題。因此,預防更勝於治療,維持運動才是「驅傷避病」的不二之道。
最後,無論是傷害困擾或有運動訓練需求,都應避免聽信偏方或土法煉鋼,適時尋求專業機構協助絕對是必要的。例如專為運動醫學而生的聯新國際診所,即與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攜手合作,打造全方位的傷防整合服務,從醫療、訓練到檢測,讓你可以從裡到外、一次解決任何與運動有關的疑難雜症。
傷害或許無法全然避免,但我們可以用正確的觀念去應對。誰說傷後一定就是「打掉重練」呢?把握傷後恢復三階段,善用運動訓練輔助,你也可以「打斷筋骨顛倒勇」!
台大醫學系畢業
專長:下背痛再生治療與神經鬆解、頸部疼痛再生治療與神經鬆解、慢性疼痛整合照護
看診時間
星期一早上
星期三下午
星期五早上
星期六早上、下午